又到年底,又是各种评比、表彰的高峰期,这是各地各部门年底最头疼,但似乎又是最顺理成章的一项收尾工作。
其实,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一直在对各类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进行清理、规范。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了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此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按倒葫芦浮起瓢”。为此,今年国务院决定再取消76个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李克强总理强调用“四个一律”扫除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的“割韭菜”现象。
我们乐于看到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数量的减少(以下简称“减评”),更寄望于斩断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的利益链。为此,笔者建议趁“减评”东风,再下严令,帮基层“减牌”,尤其是“推倒”村委会(社区)的“牌子墙”,推动农村治理改革、为村级组织减政。
其实,为了明确责任,抓好工作,基层挂几个牌子原本无可厚非;但事无巨细,为挂牌子而挂牌子,就成了形式。而每一块牌子的背后,往往联系一个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这种状况已呈现“三多”泛滥之势。
一是标牌多。只要是上面有的部门,都要求下面也有机构,甚至上面各个部门分解出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及各个时间段开展的阶段性工作,都要求下面有牌子,基层不敢不挂。有一次,笔者在江苏某村调研,有一个大约2500人左右的村,村部办公场所大概600平方米左右,包括村书记、主任在内,工作人员共有六名,但村办公场所的门前挂满了牌子,除了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牌子,还有包括社区民政服务站、流动法庭、人事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安全生产办公室、防邪反邪工作站、农业服务站、农资服务站等等“名头”,笔者数了一下,有49个之多。村干部说,基层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员和地方,但来的都是“令”,谁也得罪不起,况且还要检查评比、达标表彰。在标牌墙上,有很多牌子看起来内容相近,笔者问村干部能否合并,村干部无奈地讲,一个牌子代表一个上级部门的要求,考核评比时其中有一条“是否挂牌”,如果没有挂牌就要扣分。村里因为办公场所小,实在挂不下的,就采取轮流坐庄的办法,谁来检查就挂上谁的牌子。
二是台账多。与挂牌子比起来更让基层应接不暇的是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每项评比、表彰都要查台账。村干部讲,他们现在都是对台账做“技术性处理”的高手。前不久,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通过网络视频征求群众意见,村委(社区)台账过多、形式主义严重是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基层干部讲,“今年上半年,我们社区的台账就做了30多种,写了1万多页”,“就一项公共文明测评,我们的台账装订了20多本,1000多页”。
三是评比多。评比达标表彰,本属工作促进制度,但借评比之名,行卡要之实,已是盛行多年的“公开的秘密”。作为主办者,可以此向上级财政申请活动经费,向下级单位收取参评费用;作为一些热衷谋取政绩“形象工程”的参与者,可以“报上见字,电视露脸、电台听声”,还能在年终总结政绩时添一笔。有些地方每年都要收到几十个评比达标表彰的奖牌,挂墙上没地方,扔了可惜,不扔也没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基层牌子泛滥,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而且助长了形式主义、搞花架子的虚假作风。牌子挂了,工作仅停留在牌子上、材料上,那纯粹是糊弄上级;牌子没挂,工作有确定的机构和人员承担,成效显著,群众得到实惠,那才叫真落实。“牌子办公”看上去工作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则与服务基层是相悖的。为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尽快为基层“减牌”、简政,杜绝“牌子办公”现象,切实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