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确定世界读书日,实质是倡导一种风气,寄望一种理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为全人类构建进步的阶梯和心灵的港湾。
不必讳言,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一些人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了改善物质生活上面。去年4月,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表明,“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的占42.9%,“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的占33.7%。国民阅读现状堪忧。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少人以上网代替读书获取信息、知识。即便坚持读书的人,不少也热衷于快餐式的“浅阅读”,有的甚至自欺欺人地把看街头广告也列为阅读范畴。纵览书市,《一本书读懂××》《一口气读完××》《××快读手册》等书籍层出不穷,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们在阅读上急于求成和浅尝辄止的心理。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史,映照的是他个体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数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万代,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祖祖辈辈都坚信积学即储宝、酌理则富才。
在中华文化中,自古就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生追求,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留下了悬梁锥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很多关于读书学习的佳话。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受到高度尊敬,是中华文明崇尚读书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让读书走进生活,生活就多一份充实;让读书伴随征途,征途就多一盏明灯;让读书融入生命,生命就多一种风度;让读书流行世界,世界就多一些温暖。人,需要思考;书,帮助人们思考。远离了书籍,也就等于抛弃了前人留下来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放弃了帮助自己思考、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渠道。
有哲人说,阅读让人远离世界,又让人重新找到世界。阅读与生活相伴,没有阅读的生活将是一种错误。我们不妨从应酬闲聊、文山会海之中走出来,日读一文,月究一书,学会享受阅读的快乐,留住读书这个好习惯,让书香翰墨渗入我们每一天的工作、生活,滋养我们的心灵和情感。